被害人面對的司法困境
「社工,請問到底要跑幾次法院…社區管理員看到法院的公文,一直問我怎麼了,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跟身邊的人說…」
絕大多數的性侵案件都發生在室內等監視器拍攝不到,也不會有目擊證人出現的地方,被害人可以拿到錄影、錄音等直接證據的機率非常小,因此當被害人報案後,檢察官多會透過調查案發後被害人聯絡人、兩造的對話紀錄等等的間接證據,來推論案件發生時被害人當下的意願。
然而,在這樣的司法實務中,被害人必須去「證明」自己當下拒絕的情境與意願,使得被害人的舉止、穿著、出現的時間地點、人際交往,甚至報案的時間、身體有無傷痕,都變成攤在卷宗裡等待被檢視的「客觀」項目。當被害人不符合大眾典型的想像時,則容易成為眾矢之的,進而必須更努力地為自己澄清及辯護,造成被害人更大的傷害。
開庭時,為了完整拼湊案件的真實樣貌,被害人會不斷地被詢問案件的細節,被迫去回想努力想要忘掉的黑暗事件。然而每回憶一次,就像是又經歷了一次侵害,每次的重複陳述,就像是再次摳掉近乎結痂的傷口。如果說要進到法庭陳述,像是生活中的一場雷雨,那麼在開庭前後收到的法院公文、不時閃現的創傷記憶、或看見與加害人年紀相仿的陌生人,都是讓人難受的潮濕與陰鬱。
報案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,被害人常會感到一頭霧水,因此社工在與被害人聯繫時,會針對司法、身心狀況、經濟等面向,詳細說明後續流程與基金會可以提供的協助,關心被害人的同時,也討論對服務的期待。
1. 法律諮詢
對不曾接觸過法律的人來說,司法既陌生又遙遠,法院或地檢署只是平時開車偶爾路過的地方。對於被害人而言,想詢問專業的法律問題,卻也擔心負擔不起諮詢費用…因著這些常見的問題,本會定期邀請在家暴與性侵害領域深耕的專業律師前來協助被害人,進行免費的法律諮詢,維護被害人司法權益。
2. 庭前準備
在司法程序中,性侵害被害人同時具有告訴人與證人身份,無論是親友、社工、律師等人,都無法全然代替被害人在法庭上發言作證。因此,為了讓被害人熟悉開庭時的程序,社工會在出庭前替被害人進行庭前的準備與事前演練,並分享社工自身陪同開庭的經驗,協助被害人增加踏實與安心感。
3. 陪同出庭
依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5 條,社工人員得於偵查或審判中,陪同被害人在場,並得陳述意見。雖然社工不是律師,但陪同出庭的過程中,社工會聚焦於被害人的身心狀況、穩定情緒,並提升其自我掌控感。
經歷一段司法歷程就像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,其中,社工是船錨,讓被害人可以穩定地度過情緒風暴與未知的結果,得到成長與重新面對生活的力量。
文/性暴力防治組社工 林家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