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,孩子的心聲

小惠,就讀大班,上次見到她是一年前,一審法官邀請她到法院,關心她的日常生活,以及父母照顧狀況。她是少數見到法官笑得開心的孩子,感覺不到一絲緊張。
這次再見到小惠,是因為她的爸爸不滿一審法官的裁定,提出抗告,二審法官邀請小惠來到了法院。小惠比去年高了一個頭,但笑容卻不如去年燦爛,還似乎有些緊張。法官關心她的近況,她還能回應,但問到爸媽的事情,可以明顯感受到她在閃躲,跟去年不一樣了。
我們發現,長期處在父母高衝突下的孩子,笑容會越來越少,說話趨向謹慎,甚至緘默。多數孩子擔心自己如果說太多,會不會讓父母吵得更兇,所以乾脆選擇不說,或者選擇不見非同住的父母,這樣父母就不會碰面,沒機會碰面就不會吵架。
有位參加兒童團體的孩子對於父母不斷地爭訟或者衝突,他生動地描述:
「黑洞之間會連結,黑洞裡有大殭屍,被大殭屍吃掉後會變小殭屍且會飛,因為黑洞裡看不見,也有龍捲風會捲,然後重複循環。」
孩子的能量被黑洞吞噬,像是希臘神話的薛西弗斯- 遭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任務困住;另一個孩子聽到黑洞的分享,大聲地說:「爸爸媽媽可以不要吵了嗎?」
有不少孩子坦承會一直想看手機,是自己無路可逃,只能先逃到網路,慢慢地沉迷在網路之中。因為他發現網路提供自己逃逸路線、一個逃離黑洞的路線。
很多父母跟孩子解釋「我們離婚是不想再吵架了」,若父母能照此實現,孩子會漸漸地理解:「我的爸媽都很好,只是不適合當夫妻」。
但如果孩子體驗到,爸媽即使離婚了還是爭吵不斷,孩子就會懷疑這個世界是怎麼了,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,甚至會讓孩子懷疑自己是不是爸媽吵架的罪魁禍首。
當孩子面對父母離異的變動,感到不安,又目睹父母相互攻擊,感受是複雜且奇怪的感覺:爸爸罵媽媽,但我跟媽媽在一起很開心;媽媽責備爸爸,但爸爸很疼我。孩子不清楚可以怎麼處理這樣矛盾的內外訊息。
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呢?
首先,給予孩子一個安全的情境,能自在地坦承自己真實的感受,陪著孩子一起因應黑洞,經驗到可以穩定與父母見面,找回掌控力,安定孩子的焦躁。
第二,孩子在變動中,孩子需要資源協助整合「奇怪的感覺」,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責或數落、攻擊對方。
最後,可以進一步祝福孩子與對方可以有美好的親子關係,讓孩子清楚:「我們都會想念愛我們的人,你會這樣,是很正常的」,協助孩子有機會梳理自己的矛盾,能擁抱自己的感受,自在地徜徉於父母的愛。
文/ 駐台北地方法院家暴暨家事服務中心社工 陳嘉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