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疫副作用:受暴婦女隔離於安全之外
新冠病毒大肆流行下,全球粗估多達39億人被迫禁足在家,衍生出一個明顯的副作用,就是「家暴案件」倍增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,部分國家求助的受暴婦女增為兩倍,醫療和警方人員不足窮於應付,地方援助機構為之癱瘓或缺乏資金。根據衛福部統計,今年5月15日三級警戒後,導致生活型態變動,焦慮情緒、生活壓力劇增,催化家內的緊張關係,全台家暴通報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約15%,眼見三級警戒將持續延長,勢必讓受害者的處境更為艱鉅。
學校、托育中心關閉,社區關懷據點停止服務,受限於傳統的性別分工,照顧子女和家人的工作也加重落在女性身上,呈現照顧與工作兩頭燒的狀態。少了後援、難以喘息,但又擔心失去工作,種種不利因素,交織更密集的衝突。另外,實務上發現伴侶全天共處,讓受暴婦女在家的自由地帶更為縮小,曝於高風險的受暴環境,同時受到更嚴密的監控,更難以與外界連結,或透過電話接受社工的關懷支持。伴隨著疫情所帶來的百業蕭條,相對人生活同步窘迫,社工必須更頻繁引進相對人服務,以緩解升高的家內緊張關係。
擔憂外出提高染疫風險,降低了受暴婦女前往驗傷,或至精神科就診的意願,可能讓身心狀況更加不穩定。同時,在「心理師法」規範下,線上通訊諮商須由機構向所屬縣市衛生局提報計畫並審查,目前全台通過審查的諮商機構寥寥可數,對於夫妻、親子衝突關係的家庭,在疫情之下被迫中斷心理諮商,無疑是將穩定家中成員身心的專業協助頓時抽離。
另一方面,受暴婦女庇護所雖維持正常營運,但為規劃隔離空間,擠壓了可供庇護的床位,新竹地區就呈現尚未三級警戒即滿床的狀態。部分地區則是需自費進行核酸檢測,提供三日內陰性證明才可入住;入住庇護所後,另須隔離14天不得出房門。嚴謹的入住程序雖顧及防疫,但對身無分文的離家婦女卻也可能因此卻步;而隔離14天的規定,也讓有工作的婦女被迫在經濟與安全之間做選擇。受暴婦女好不容易突破重圍向外發出求助訊號,尋求安全庇護空間,回應她們的卻是一道又一道的隔離。
疫情期間家暴案件攀升,傳統的電話、熱線似乎已難以發揮過往相同的求助功能,受暴婦女的身心安全更加難以確保。對此,本會建議衛生福利部門依循聯合國婦女署(UN Women)指引,、開發多元的資源,並採取更積極家暴預防行動。
首先應增加遠距並具隱匿性的求助管道,如電子郵件、簡訊、社群或APP等線上諮詢管道,持續提供被害人支持服務。其次,由於女性仍多擔負家中採買食物、日常用品的責任,因此可在藥局和賣場設置緊急求助或諮詢據點,讓被害人在不驚動加害人的情況下尋求援助。
另一方面,婦女庇護機制必須持續開放,且政府單位應發展更多元的庇護方式,如防疫旅館、友善旅宿等,回應受害者安全居所的需求。再者,法國於封鎖期間提供100萬歐元作為反家暴經費,蘇格蘭則提供超過150萬英鎊資金,援助疫情封鎖期間遭虐待的婦女和兒童。政府應正視正在增加的家暴通報數據,給予個案及服務單位更多資源,建置彈性的因應措施。
而在經濟方面,政府部門應發展符合女性和受暴婦女、弱勢族群需求的經濟紓困方案,以及提供友善的發放規定與方式。最後執法單位應秉持家暴零容忍的立場,執行保護被害人的規定,將加害人繩之以法,畢竟家暴防治不能有空窗期。
(本文原刊載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