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職是一輩子的功課
當父母面臨婚姻訴訟,孩子的生活勢必也會受到影響,我們社工在實務現場發現這樣的狀況,便開辦親職講座課程,提供相關資源,希望父母都能順利完成「合作父母」這個大考題。
親職課程中包含父母溝通、離異父母的合作、子女忠誠議題等不同議題,期望讓父母學習到良好的溝通及合作的重要性。除了舉辦講座外,更結合個案服務、商談服務、心理諮商、親職協調…等多元服務介入,提供當事人完整親職教育,客製化每個家庭的親職需求。
記得在親職教育講座中,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,有對姊妹,一個跟著爸爸、一個跟著媽媽,兩個姊妹在假日時交錯去爸爸或媽媽家度過,媽媽照顧的姊姊很願意去爸爸家會面,而爸爸照顧的妹妹卻很討厭過去媽媽家…身為父母的我們會怎麼想呢? 有人覺得「一定是對方造成的,是他說了什麼話離間孩子!」,又或者「既然他不讓妹妹過來,我也不要讓姊姊過去!」。
而故事中的媽媽並沒有這樣想,她做到了「神聖化自己」,因為她知道孩子並不是利益交換,見到另一個父或母,是孩子的權利,所以仍舊鼓勵著姊姊維持會面,而自己卻已長達1年多無法看到妹妹。
而故事中的爸爸呢? 爸爸得意的說:「你看!妹妹多討厭媽媽,而姊姊都願意來見我,肯定是我做得很成功!」,但法院看到的真的是如此嗎? 不,法院看的和你想的不一樣。就法院的角度來說,會看到媽媽非常友善,協助會面順利,而爸爸卻沒辦法做到,是親職功能無法發揮嗎?當孩子面臨人生困境,父母要怎麼協助孩子度過?終有一天孩子意識到自我時,她如何安頓來自媽媽一半及爸爸一半的自己?家事法庭看得是遠一點的人生,與其說這樣的官司對爸爸非常不利,更不利的其實是孩子的自我價值,該如何養成、安頓自己…
我們再換個角度來看,這個故事中的妹妹在想什麼呢? 是不是爸爸真的有離間孩子呢?其實妹妹說,因為每次回家爸爸便會詢問:「這次會面去哪裡啊?有沒有其他叔叔一起呢?」,妹妹感覺自己好像小間諜,回答了好像出賣媽媽,但不回答又對爸爸十分愧疚,實在讓妹妹不知道怎麼辦才好。「那就不去會面,就不會有這個困擾了!」,類似「逃避雖不可取,但很有效」而拒絕會面。
在這個故事中,事實並非我們表面上看到的,孩子想的也跟父母想的不一樣。當孩子面對父母分開的議題時,很容易產生忠誠兩難,孩子心思細膩,即便我們無意的關心,都可能是孩子的壓力源之一。孩子的心聲在父母衝突中被忽略,或父母無從觀察,那就來參加親職教育講座吧!聽聽法院怎麼看待親權案件,也來聽聽實際上可以怎麼做。有當事人回饋親職是一輩子的功課,而如何與分開的另一方共親職更是需要不斷地調整與學習,我們的親職教育講座如同種下一個學習的種子,期盼讓參與課程後的父母能夠開啟學習之路。
文/ 駐台北地方法院家暴暨家事服務中心社工 王亭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