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至主內容

了解情緒,從小開始

2020/01/03

現今國外興起一種新興行業—憤怒屋、發洩屋,你可以在屋內盡情摔東西,達到釋放壓力的效果。誰沒有情緒壓力?情緒總是突如其來,無法預期,學習如何表達情緒、為它找到出口,需要從小就開始學習!

在普遍強調正能量的價值觀念下,穩定的情緒,常常跟高EQ、高自制力等正向人格特質劃上等號。然而你是否也曾經遇到這樣的情境--在安靜高雅的餐廳裡,媽媽對著哭鬧不休的小孩說:「你看!大家都在看你為什麼哭哭?你要乖!要勇敢!不哭了好不好?」所以,哭等於不乖、等於不勇敢!久而久之,養成了有情緒是負面、是不好、不被認同的。漸漸地,「不知道如何表達」被定義成了「最好不要表達」、「乾脆不表達」,下意識將情緒埋藏在內心深處,層層疊疊堆積,更可能在不可預知的未來一觸而發!

認識情緒及如何表達,是成為一個人必要的學習!長期處理親密關係暴力的輔導過程中,我們發現無論是對自我情緒難以覺察,或者當情緒、身體界線被侵犯時要拒絕及表達有困難,都會影響伴侶關係。為推廣預防家暴的觀念與教育,我們從三年前開始和學校老師合作設計課程,導入實務的工作經驗,針對小學二年級的孩子,使用情境式的教育方式,從角色扮演的趣味中,導引他們以第三者的角度理解故事主角的心情,讓孩子們知道是人都可以擁有各種不同的情緒,並接納自己產生的各種情緒。至於在建構身體界線的認知教育上,引導孩子在面對被不當的或令人不舒服的碰觸時,可以使用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情緒,且萬一對方仍不予尊重時,可以離開現場或向信任的長輩(老師)求助。


社工與學校老師合作,入班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

很多人問:這樣的預防課程,只上一兩堂課有用嗎?這問題我們從孩子的反饋中找到答案。當老師在課後與孩子們討論時,孩子可以很清楚的回答出課程教導的方法;也有孩子在第二堂課分享回家後,如何運用表達情緒的原則回應手足間的爭吵。純真直接的回饋是我們最大的辛慰,聽到孩子們現學現賣,試著說出自己的感受與心情,認識情緒的種子已在他們小小的心靈慢慢發芽。

(文/家暴防治組社工 侯宜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