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該離開這段關係嗎?
要終止暴力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,需要很多人一起幫忙。
就我們的服務經驗發現,暴力一旦開始,施暴者的暴力就會持續且變得越來越頻繁,越來越嚴重,施暴者會尋求原諒,但又不斷重複施暴。研究發現,施暴者也不喜歡結束關係,這讓受暴者會有很多充分的理由繼續留在這段關係裡。
施暴者很少會主動結束關係,在多數例子裡,施暴者在心理層面上比受暴者更需要對方,他們害怕失去對方,也試圖說服對方接受這樣的說法。
然而暴力是很可能會一而再、再而三發生的!無論你選擇要留下或離開,都要有安全計畫來保護自身安全。
如果你現在正經歷暴力,可以想一想安全計畫。安全計畫包括怎麼降低你個人或家人,在精神或肢體層面所遭受的威脅與危險。
當施暴者想要維持關係或保持對你的控制,分手或分開是一個很危險的時刻。如果你已經準備要離開、結束這段關係,安全計畫也應包括結束關係時,如何降低被施暴風險的策略。
無論你選擇決定要留在關係裡或離開關係,或你仍猶豫不決,但你想找專業人員討論合乎自己的安全計畫,來保障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安全,歡迎與我們聯絡。
對方會說些什麼,讓你覺得自己沒受暴?
對方的暴力行為背後,通常有兩個目的:一是希望你持續留在關係裡,二是藉此滿足自己的某些需要。在關係中,對方可能會用下列的方式,讓你感覺自己沒受暴:
1. 我沒有打你,所以你不是受害者
許多人認為暴力只有肢體暴力,但其實暴力還有其他形式,如精神暴力、財務控制、性暴力。就算沒有毆打你,對方仍可能會用其他形式對你施暴。例如,言語與精神暴力便常出現在同志伴侶關係中,甚至有時不會有肢體暴力出現。而且就算只是言語與精神暴力,仍可以再細分成很多不同的暴力形式。
2. 這是正常的
對方會試圖說服你,說他的暴力行為是「正常的」,或說「在同志伴侶關係中這很正常」。如果這是你第一次與同性別的人交往,這說法可能對你會特別有效。但事實上暴力行為在任何關係中都不正常,包括同志伴侶,它絕非健康伴侶關係的一部分。
3. 你是施暴者,我才是受害者
你可能會為了避免被暴力對待,而有自我防衛的行為。對方可能宣稱你的自我防衛行為是對他施暴,或宣稱你們是「互相施暴」。
施暴者有時會缺乏對自身暴力行為的責任感。他可能指控你是「施暴者」,而有時候,他真的認為自己才是「被虐待」的那一方。在朋友、警察、社工或法官面前,他可能也會這麼說。
4. 都是你的錯
另一種說法是責怪你「造成」他的暴力行為。對方會說:「我不會施暴,只要你做某件事(或不做某件事)。」與前一點相同,對方正在將施暴的責任從他身上轉移到你身上。
這說法會讓你感覺自己要為暴力行為,以及這段伴侶關係負責。但事實是你不應該被責怪,你也無力停止對方的暴力行為。
如果施暴者是妳的前任或現任異性戀伴侶(如丈夫、男朋友)、家庭成員(如父母、公婆),他也可能會有此說法。他會說妳不是真正的同志、妳跟同性別的人交往是錯的。特別如果妳曾與男性交往過,可能會被(前任)丈夫、男友施以性暴力,他們會說:「妳需要的是男人!」當然,這理由只是他們對自己施暴行為的推託藉口。
5. 都是因為壓力、酒精或藥物濫用
對方可能會說某些情況造成他的暴力行為,只要情況改變,他就會停止施暴。換言之,他把暴力行為歸因於某些情況,如壓力、失業、藥癮、酒癮。
有個常見的迷思是藥物濫用和酒精造成暴力行為,因為對方失去控制。事實並非如此。雖然藥酒癮可能會讓情況變嚴重,但有些研究顯示,即便對方喝醉或用了藥正在嗨,他仍然能控制並決定要不要對你施加暴力。
舉例來說,對方選擇對「你」施暴,而非其他人。這顯示他的暴力行為是經過考量並選擇的。酒精或藥物濫用,只是用來正當化暴力行為的藉口。
6. 我會改、我會改
對方通常承諾會改變:我會停止施暴、我會停止酗酒或使用藥物濫用,這些承諾通常會伴隨在一次的暴力事件之後。這些承諾可能會讓你回心轉意且繼續留在這段關係裡。
對方或許會相信這些承諾,但事實上這並不會改善他的暴力行為,反而會將你留在關係裡。一旦對方確認你會繼續留在關係中,這些承諾將會被遺忘。當你在這樣的情境中時,要注意的是對方的暴力行為,而不是對方所說的這些承諾。
7. 沒有法律可以保護你
對方可能會告訴你:「沒有人會幫忙、同志伴侶間的暴力沒有納入法律保障。」這絕非事實!國內的「家庭暴力防治法」早已在民96年將同志伴侶納入保護範圍,只要你被前任或現任的同志伴侶施以暴力對待,是可以向家暴防治專線113、警察、家暴中心等單位求助的,也可以聲請相關的家暴保護令,保護你的人身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