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至主內容

重新找到愛- 家長韌性支持團體

2024/10/03

為什麼我的孩子變得好陌生?
為什麼我要他不要一直玩手機,他就生氣、打我罵我?
發生激烈衝突之後,我該怎麼和我的孩子相處?

這幾年我們從服務家暴案件的實務經驗中發現,未成年子女對於父母親施暴的通報案件逐年增多,多數家庭中母親仍是子女的主要照顧者,同時也常是子女情緒的出口,因此母親特別容易成為遭受暴力的對象。受暴的母親也常難以向他人訴說自身受暴遭遇,未成年子女暴力對於母親的自我價值、內在尊嚴等都會有負面的影響。故以我們從女性多重弱勢的困境出發,邀請林美薰諮商心理師、李筱娟體適能教練共同帶領,首次以創傷知情照護(traumainformed
care)原則設計了「重新找到愛- 家長韌性團體」,期盼從內而外提升團體成員的身心狀態和非暴力因應衝突技巧,並建立有共感的支持團體。

在第一次團體時,當每位成員自我介紹時都講到孩子對自己的暴力行為。每位受暴母親的臉上都充滿了悲傷、難過和恐懼,也會自我懷疑:「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,才會這樣?」,甚至連家人都會指責她。受暴母親在家常會感到孤立無援,團體老師協助成員了解衝突前中後的內在情緒,並同理身為母親的為難與不容易。我發現當成員們感覺被理解之後,團體動力很快就凝聚起來,下課後成員們還自己成立了Line 群組,期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給予彼此支持。

第二次團體,很特別的是讓成員們回到自我照顧。老師先帶領成員進行冥想與身體掃描,再用小木偶讓成員們貼出自己身體疼痛的部位,以綠色、黃色、紅色分別代表疼痛程度;老師不僅說明疼痛原因、提供緩解疼痛方法,也讓成員們知道如何透過吃來養生,成員們紛紛回饋平時很少這樣自我照顧,很珍惜可以和自己身體相處的時光,老師鼓勵大家要每天練習與自己的身體相處,當自己的身體開始被照顧,內心也會長出力量。

而在第三、四次團體則是以改寫劇本和NVR抗阻(non-violence resistance)練習為主。老師請成員提供某個衝突情境成為劇本,讓其他成員扮演劇本中的角色,大家共同演出之後,請成員們討論可否有其他的因應方法,並重新再演出一次,讓成員們體認衝突當下可以有其他的選擇。從課程中發現到,類似的衝突事件會一直重複發生,而只要再有相似的場景出現時,成員們就會以類似的方式回應,老師解釋這往往是一種創傷反應,並鼓勵成員們要練習覺察和打破慣性,改寫劇本的練習可以讓成員們有更多的選擇,重點是媽媽不要與孩子陷入輸贏的拔河(權力的戰爭),同時也要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,讓孩子減少被踢開、有害怕的感覺,就能減少激烈衝突的發生。

支持團體雖然尚未結束,但我已經從中看見許多受傷的母親在團體中逐漸找回自信和笑容,我相信,在團體成員彼此的支持與專業老師帶領之下,慢慢地可以在失落中重新找到愛的方向。

文/ 家暴防治組社工 張秀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