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體紅綠燈,課本沒教的喜怒哀樂
「小朋友猜猜看,這張臉譜上是什麼情緒啊?」
「我知道、我知道,是生氣啦!」
民國104年家暴法修法後,家暴目睹兒少的處境和發展更受重視。我們從服務中發現,如果父母親關係緊張、衝突,無形中也會影響子女的身心狀況,尤其幼齡兒童正處於認知發展階段,如果能提早介入協助,就可能預防家暴的世代複製。
因此我們決定深入小學校園進行情緒教育,邀集專家們組成團隊,設計合適的教案,融入情緒辨識、覺察、表達和調適,以及身體界限、相互尊重等元素,規劃了「辨識情緒」及「認識身體界限」兩堂課。
第一堂課,我們希望透過情緒圖卡和角色扮演,讓學童有基本辨識情緒的能力,進而學習覺察和表達,以及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來處理負向情緒。在實地宣導時,我們意外發現,孩子們能很快的說出情緒字眼,甚至我們認為比較難懂的情緒,也都能清楚的表達和分享。
透過小故事的演出,在學童了解主角小非內心感受和情緒後,老師再引導他們連結並覺察自己內在的情緒,並學習「非暴力的因應原則」。過程中,小朋友紛紛舉手發言,分享自己在生活或學校遇到的情境。在情境演練時,大家也踴躍的參與,例如在演練拍肩被嚇到、熱心助人卻被好友斥責的情境,學童都能用很認真的眼神、堅定的口語表達:「你這樣拍我讓我不舒服、你嚇了我一跳!」、「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,我希望你不要大聲跟我說話。」甚至好幾位學童都默默的兩兩一對、私下練習,可見情境演練多麼吸引小朋友!我們希望透過實際的演練及正向回饋,加深孩子將「非暴力的因應原則」運用在學校及生活中,增強自我保護和因應的能力。
第二週的課程,則是透過實際演練和畫出「身體紅綠燈」的活動,讓學童認識自我、也尊重他人身體界限;當身體界限被侵犯時,學習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自我保護。當學童拿到有情緒臉譜的彩虹筆時都非常興奮,也很專注在娃娃圖上,用紅、黃、綠三枝色筆,圈出或塗滿自己認為身體哪些部位是不能讓別人被碰觸的,哪些是需要得到自己同意才能碰觸,而那些是允許碰觸的。
在孩子高專注及投入下,活動很快進入尾聲,不少小朋友都害羞表達對我們的依依不捨,期待還能有「下一次」,讓我們帶著滿滿的感動離開學校。
(文/家暴防治組社工員鄭鈺萱)